王智军 教授
本课程是公安管理学、公安情报学、涉外警务专业学生的通识拓展课。《警察政治学》是对警察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政治分析,从政治学视角研究警察理论,它是一门介于政治学与警察学之间的新建边缘学科,警察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相结合,主题讲授与相关教材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警察政治学》对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机关满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
一、基本信息
(一)课程属性、学分、学时
通识拓展课,2学分,3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二)适用对象
公安管理学专业、公安情报学专业、涉外警务专业
(三)先修课程与知识准备
本课程是公安管理学、公安情报学和涉外警务专业学生的通识拓展课,以限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于第6学期。学生在之前的5个学期已经学习了《逻辑学》、《法理学》、《管理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学概论》、《宪法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已经初步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公安管理学、公安情报学、涉外警务专业学生的通识拓展课。《警察政治学》是对警察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政治分析,从政治学视角研究警察理论,它是一门介于政治学与警察学之间的新建边缘学科,警察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相结合,主题讲授与相关教材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警察政治学》对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机关满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具备和掌握警察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警察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了解警察政治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能力要求:能够正确认识公安工作本质和辨别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正确的政治观点,进而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进一步认同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理解并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四、师资团队
课程负责人:李甜甜,博士研究生,讲师,litiantian@jspi.cn。
团队成员: 王智军,博士研究生,教授,wangzhijun@jspi.cn。
李玲,博士研究生,讲师,liling@jspi.cn。
赵志磊,博士研究生,讲师,zhaozhilei@jspi.cn。
五、教学资源
教材:
赵炜、张光编:《警察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
参考文献:
胡大成、周家骧等著:《警察政治学——警察的政治分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吴克昌主编:《政治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英]罗伯特·赖纳:《警察的政治学分析》,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
[英]肯尼思·米诺格:《政治的历史与边界》,龚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3年。
[美]肯尼斯·米诺格:《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课程思政资源:
学习强国APP相关资料。
六、教学要求
理论教学要求:1.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熟悉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2.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尝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3.教师应尝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和发放教学资料等,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要求:本课程实践教学共4课时,主要分为两个实训项目:项目一,案例讨论——警察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项目二: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三懂四会”之探究。实践教学主要以小组讨论并进行主题发言的形式来开展。教师应提前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收集资料、准备讨论发言等工作。教师根据小组发言的情况,给出成绩。
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寻找妥帖合适的课程思政的“触点”和“融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点展开教学,也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润物无声”,切忌生搬硬套。
七、学习要求
学生应根据教师下达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认真完成预习、收集资料、课堂发言和讨论、作业、考试等各项任务。
八、考核方案
本课程采用随堂考查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比例折算而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平时表现占5%、平时作业占20%、期中考核成绩占15%),期末考核成绩占60%。
平时表现主要包含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纪律等形式;平时作业主要包含课程读书笔记、小组讨论或思考题等形式。
第二部分 学时分配
授课章次与名称 | 内容摘要 | 总学时数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第一章 绪论 | 警察的政治分析;警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 4 | 4 | 0 |
第二章 警察与政治权力 | 警察与国家一样古老;警察与古代中国专制政权;基于政权本质分析的警察性质界定 | 4 | 4 | 0 |
第三章 现代警察制度的生成 | “苏格兰场”与现代警察制度的初现;现代警察制度的基本特征;现代警察制度在中国 | 2 | 2 | 0 |
第四章 警察与执政党 | 政党与政党制度;西方国家的警察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警察的领导 | 4 | 4 | 0 |
第五章 警察行政与国家行政 | 国家行政;警察行政与国家行政;警察行政的价值追寻 | 2 | 2 | 0 |
第六章 警察权与公民权 | 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警察与自由的悖论及消解;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和谐 | 4 | 4 | 0 |
第七章 警察队伍建设途径——民主化法治化 | 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概况;警察违纪违法缘由探究;警察队伍建设途径:民主化法治化 | 6 | 2 | 4 |
第八章 公民参与和警事社会化 | 治理理论;警事社会化的功用及走向;基于公众参与的警事社会化的一般模式 | 4 | 4 | 0 |
第九章 全球化与警事国际 | 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全球化与国家安全;警事国际合作 | 2 | 2 | 0 |
第十章 警事与现代化 | 现代化:机遇和挑战;现代化的不稳定因素和对策;依法维持秩序:警察在现代化中的功能 | 2 | 2 | 0 |
合计 | 34 | 30 | 4 |
第三部分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警察政治分析的基本层面,掌握警察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明白警察政治学研究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1.警察的政治分析
2.警察性质和警察体制
难点:
1.警察的政治分析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通过警察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强制性力量这一警察性质的讲授,让学生了解警察既有阶级性又有公共性,从而树立正确的警察权力观念。
一、警察性质
二、警察功能
三、警察体制
四、警察现代化
第二节 警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警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二、警察政治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警察与政治权力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警察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关系,能对政权本质做一个全面、科学的分析。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1.警察性质界定
2.警察与古代中国专制政权
难点:
1.警察性质界定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讲授古代中国警察时,结合中国若干朝代行使警察职能的官职的设置,展现中国古人管理的智慧与水平,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一节 警察与国家一样古老
一、从氏族公共权力到政治权力
二、警察是实施政治权力的必要保障
第二节 警察与古代中国专制政权
一、古代中国专制政权下的警察
二、古代中国警察的象征
第三节 基于政权本质分析的警察性质界定
一、政权本质的分析之一:掌握政权的统治集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但不等同于统治阶级
二、政权本质的分析之二:政治权力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根本保证
三、政权本质的分析之三:政治权力没有监督和制约必然走向腐败
四、政权本质的分析之四:强制性是政权的基本特征,警察是强制力量但不等同于暴力
五、基于政权本质分析的警察性质界定:警察是依法维持公共秩序的强制性力量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当代主要国家现代警察制度建立的基本情况,熟悉现代警察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现代警察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1.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现代警察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
难点:
1.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讲授现代警察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突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公安制度的密切关系,让学生领会我国“党建警察”的特殊性,加强对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第一节“苏格兰场”与现代警察制度的初现
一、“苏格兰场”:现代警察制度的发轫
二、其它主要国家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现代警察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警察职能的独立化
二、警察组织的系统化
三、警察职权的法治化
四、警察职业的专业化
五、警察装备的专门化
第三节 现代警察制度在中国
一、晚清现代警察制度的尝试和努力
二、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的大规模建警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警察制度的阶段和特点
四、人民公安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西方国家执政党与警察的关系,明白中国共产党对警察的基本领导方式。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1.中国共产党对警察的领导
2.西方国家执政党对警察的控制
难点:
1.中国共产党对警察的领导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通过中国和英国现代警察制度建立过程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警察对于中国并非是内源性的产物,而是一种舶来品,从而让学生体会中国警察与政治、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党和爱国的教育。
第一节 政党与政党制度
一、政党的形成和发展
二、政党的性质和特征
三、政党的类型和功能
四、政党制度与分类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警察与执政党
一、西方国家党的执政方式和警察体制
二、西方国家执政党对警察的控制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警察的领导
一、坚持党对警察的领导
二、党对警察的领导方式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警察行政与国家行政的辩证关系,理解当代中国警察行政的价值指向。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1.警察行政的特色
2.警察行政的价值追寻
难点:
1.警察行政的特色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讲授现代警察行政的法治属性时,对学生进行宪法法治意识教育。
第一节 国家行政
一、国家行政的内涵
二、国家行政的一般分析
三、中国行政的特征
四、国家行政的向度变革
第二节 警察行政与国家行政
一、警察权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二、警察行政的特色
第三节 警察行政的价值追寻
一、现代警察行政是一种法理型的行政
二、有限行政是警察行政的发展取向
三、责任行政是警察行政的理性回归
四、服务行政是警察行政的内在要求
五、警务公开是警察行政的必然选择
第六章 警察权与公民权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关系及两者的界域,理解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和谐共生是警察行政的价值指归。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1.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和谐
2.警察与自由的悖论及消解
难点:
1.警察与自由的悖论及消解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讲授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和谐时,让学生理解对警察权力的日益限制,既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进行宪法法治意识教育。
第一节 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
一、权力与权利辨异
二、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辨析
三、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的冲突和协调:“国家是必要‘恶’”
第二节 警察与自由的悖论及消解
一、警察的本原
二、自由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
三、警察与自由的平衡:“警察是必要‘恶’”
第三节 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和谐
一、警察权边界
二、公民权范围
三、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和谐
第七章 警察队伍建设:民主化法治化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概况,使学生认清警察违纪违法的根本原因,认识民主化法治化是警察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1.警察队伍建设途径
2.警察违纪违法原因分析
难点:
1.警察违纪违法原因分析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通过观看历届《感动中国》获奖警察颁奖和先进事迹视频,让学生体会警察这份职业所需要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从而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警察违法违纪案例分析和讨论,开展爱党爱民和法治意识教育。
第一节 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概况
一、警察队伍建设的成就
二、警察队伍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警察违纪违法探究
一、特权思想
二、滥用职权
三、漠视公民权利
第三节 警察队伍建设途径:民主化法治化
一、警事民主化
二、警事法治化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警察社会化的功用及走向,弄清基于公众参与的警事社会化的一般模式。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1.基于公众参与的警事社会化的一般模式
2.警事社会化的走向
难点:
1.基于公众参与的警事社会化的一般模式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述警事社会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而开展爱党、爱人民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第一节 治理理论:国家警事社会化的一种分析框架
一、治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互动与合作
二、治理理论:在警事社会化层面的观照
三、警事社会化:警察与公众的合作治理
第二节 警察社会化的功用及走向
一、警事社会化与警事社会职能的强化
二、警事社会化与警察服务职能的凸显
三、警事社会化与警事专业化的共进
第三节 基于公众参与的警事社会化的一般模式
一、社区警务的内涵与功能
二、治保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三、辅警制度的审慎对待
四、私人侦探业、警事志愿者探析
第九章 全球化与警事国际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全球化与国际安全的内在关联,熟悉警事国际合作的基本内容。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1.全球化与国际安全
2.警事国际合作
难点:
1.全球化与国际安全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结合近年来警事国际合作的发展,阐述祖国强大在其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激励学生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第一节 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政治效应
二、全球化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内涵
三、西方在全球化中谋求制度霸权
第二节 全球化与国际安全
一、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二、对国防安全的影响
三、对社会安全的影响
第三节 警事国际合作
一、国际合作的一般原则
二、国际警事合作组织
三、警事国际合作的时代主题—反恐
第十章 警察与现代化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化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了解现代的不稳定因素和对策,理解警察在现代化中的功能。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1.现代的不稳定因素和对策
2.警察在现代化中的功能
难点:
1.现代的不稳定因素和对策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讲授现代化与不稳定的知识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警察应该发挥的依法维持秩序的功能,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第一节 现代化:机遇与挑战
一、现代化与现代性
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三、我国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节 现代化的不稳定因素和对策
一、利益一元化走向利益多元化
二、传统控制模式不适应社会结构变化
三、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呼唤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
四、公众参与热情提高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五、腐败损害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
第三节 依法维持秩序:警察在现代化中的功能
一、公共秩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二、秩序处于变革发展之中
三、警察的功能是依法维持秩序
江苏警官学院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
教师姓名 | 授课班级 | 授课形式 | 讲授 | ||
授课日期 | 年 月 日 第 周 | 授课时数 | 2 | ||
授课章节名称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警察的政治分析
| ||||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警察政治分析的基本层面。 |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警察的政治分析。 2.警察体制 | ||||
思政教育元素 | 通过警察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强制性力量这一警察性质的讲授,让学生了解警察既有阶级性又有公共性,从而树立正确的警察权力观念。 | ||||
使用教具或手段 | 多媒体 | ||||
课外作业 | |||||
课后体会 |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一节警察的政治分析
一、政治学中容易混淆的几组概念的辨析
二、对政治概念的不同理解 (一)价值性解释 (二)神学性解释 (三)权力性解释 (四)管理性解释
三、警察性质 (一)警察是构成政治权力不可缺少的要素 (二)正因为警察是构成政治权力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政治权力的本质决定了警察性质。
四、警察功能——依法维持秩序 (一)秩序 (二)怎样维持秩序
五、警察体制 (一)警察体制 (二)政权结构 (三)政权结构和警察体制的关系
六、警察现代化
|
江苏警官学院
课程教学情况记载表
课程名称 警察政治学
任课班级 级 专业 区队
教师姓名
职 称
系 部 公安管理系
计划周数 | 9周 |
总课时 | 34课时 |
讲授 | 30课时 |
实验 | 4课时 |
其它 | 课时 |
学年度第 学期
说 明
1、本表每学期每门课程每个班级每位任课老师填写一册。
2、本表请用钢笔填写,字迹务必工整、清楚。
3、任课老师按照要求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考勤,病事假:O,迟到:V,早退:X,旷课:△。
4、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比例折算而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平时表现占5%、平时作业占20%、期中考核成绩占15%),期末考核成绩占60%。
5、平时表现主要包含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纪律等形式;平时作业主要包含课程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或成果设计等形式。
6、请任课老师按照栏目内容认真填写,教学进度应详写到具体章节、标题,并于开学第一周教研活动研究通过后执行。
7、本表中有些栏目不够填写时可附页。
8、本表于课程考试结束后交教研室审核,系部审批后留系部备案。
9、课程教学小结要求填写该班级本门课程教学中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考核方法的改进情况;通过考核分析取得的教学效果情况;以及今后如何改进教学的设想等内容。
教学进度表
周 次 | 日 期 | 课时数 | 教学内容 | 作业布置情况 |
1 | 2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警察的政治分析 第二节 警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 ||
1 | 2 |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警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 ||
2 | 2 | 第二章警察与政治权力 第一节警察与国家一样古老 第二节警察与古代中国专制政权 | ||
2 | 2 | 第二章警察与政治权力 第三节基于政权本质分析的警察性质界定 第四节政治权力的理论分析 | ||
3 | 2 | 第三章现代警察制度的生成 第一节“苏格兰场”与现代警察制度的初现 | ||
3 | 2 | 第三章现代警察制度的生成 第二节现代警察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现代警察制度在中国 | ||
4 | 2 | 第四章警察与执政党 | ||
4 | 2 | 第五章警察行政与国家行政 | ||
5 | 2 | 第六章警察权与公民权 第一节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 | ||
5 | 2 | 第六章警察权与公民权 第二节警察与自由的悖论及消解 第三节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和谐 | ||
6 | 2 | 项目一:案例讨论——警察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 ||
6 | 2 | 第七章警察队伍建设途径:民主化法制化 第一节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概况 第二节警察违纪违法探究 | ||
7 | 2 | 第七章警察队伍建设途径:民主化法制化 第三节警察队伍建设途径:民主化法制化 | ||
7 | 2 | 第八章 公众参与和警事社会化 第一节 治理理论:国家警事化的一种分析框架 第二节 警察社会化的功用及走向 第三节 基于公众参与的警事社会化的一般模式 | ||
8 | 2 | 项目二: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三懂四会”之探究 | 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作业。 | |
8 | 2 | 第九章 全球化与警事国际 | 作业:对本学期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 |
9 | 2 | 第十章警察与现代化 | ||
9 | 2 | 复习 |
赵炜,张光主编:《警察政治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胡大成,周家骧等著:《警察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论述英国现代警察制度的确立历程。
2.怎样理解“警察是必要的恶”。
3.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谈谈你对警察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