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峰 副教授
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部门:侦查系
职位:教研室主任
提供学校: | 江苏警官学院 |
院系: | 侦查系 |
专业大类: | 公安学 |
专业: | 侦查学 |
课程英文名称: | Introduction to Criminalistics |
学分: | 2.0 |
课时: | 34 |
《侦查学导论》是按照2020侦查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侦查本体论、侦查价值论、侦查行为论、侦查方法论、侦查学科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该课程作为侦查学专业的首门专业课,在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侦查活动现象进行理论抽象,并为侦查学专业课程科体系中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力求使学生确立侦查学专业认同感;系统掌握侦查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从理论高度诠释侦查活动现象,揭示侦查活动的规范基础、主要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理论;掌握并熟练运用侦查学理论知识和概念工具,更好地学习侦查学专业其他各门具体专业课程。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辩论演讲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突出基础性和理论性。
《侦查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Criminalistics)
制定单位:侦 查 系
制定人:赵 峰
审核人:赵 峰
审定人:蒋 苏 淮
编写时间:2 0 2 0年1 0月2 0日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
一、基本信息
(一)课程属性、学分、学时
专业主干课,2学分,3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4学时,无实践教学学时
(二)适用对象
侦查学
(三)先修课程与知识准备
先修课程: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
知识准备:学员应当掌握刑事法(实体法、程序法)基本概念,熟悉刑事诉讼程序,了解犯罪构成等主要刑事法律学说,并具备一定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课程简介
《侦查学导论》是按照2020侦查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侦查本体论、侦查价值论、侦查行为论、侦查方法论、侦查学科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该课程作为侦查学专业的首门专业课,在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侦查活动现象进行理论抽象,并为侦查学专业课程科体系中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力求使学生确立侦查学专业认同感;系统掌握侦查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从理论高度诠释侦查活动现象,揭示侦查活动的规范基础、主要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理论;掌握并熟练运用侦查学理论知识和概念工具,更好地学习侦查学专业其他各门具体专业课程。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辩论演讲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突出基础性和理论性。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介绍侦查学科论、侦查本体论、侦查价值论、侦查方法论等基本理论问题,它以对侦查原理的探求为其根本目标,内容涉及侦查学学科理论、侦查本质和特征、侦查主体和客体、侦查原则和价值、侦查任务和目的、侦查规范和程序、侦查体制和构造、侦查技术和手段、侦查信息和策略、侦查破案、侦查证明等多个理论范畴,该课程在侦查学科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其核心内容是侦查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通过该课程教学,学生应当:
1.知识要求:系统掌握侦查学基本概念,理解侦查本体论、侦查价值论、侦查行为论、侦查方法论、侦查学科论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侦查概念、侦查主体、侦查客体、侦查价值、侦查目的、任务、方针、侦查原则、侦查学原理、侦查行为、侦查程序、侦查构造、侦查模式、侦查制度、侦查技术、侦查方法、侦查信息与谋略、侦查学学科理论等重要知识;
2.能力要求:能够理解侦查学学科独立存在的根本原因,构建结构化解释体系;在理解侦查程序价值基础上,实现对侦查价值、侦查目的、任务、方针、侦查原则、侦查学原理、侦查行为、侦查程序、侦查构造、侦查模式的全面解读;能够结合侦查实践,解释侦查制度、侦查技术、侦查方法、侦查信息与谋略等方面的困境和改革方向,提出建设性观点;就侦查学的微观现象和其所关涉的宏观图景进行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说理,培养初步的论说能力。
3.素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为基础,树立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藉由结构主义、发生学等多元化的认识方法解释侦查现象,并借助哲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构建必要的阐释背景。借助辩论、讨论、论文写作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表达技巧、论述逻辑、认识体系。
在课程思政方面,尤其需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重点坚定学员理想信念,以爱党(侦查史中关于苏维埃政权时期的有关部分)、爱国(中华法系之发展及中国侦查发展史)、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史)、爱人民(各类犯罪案件侦查中的防范功能及社会整体效益追求)、爱集体(侦查职业化)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素养进行着力培养。
四、师资团队
(一)课程负责人:
赵峰,研究生,硕士,副教授,zhaofeng@jspi.cn,13951767216
(二)课程团队成员:
韩德明,研究生,博士,教授,handeming@jspi.cn,13952046640
蔡萌生,研究生,博士,副教授,caimengsheng@jspi.cn,18262615657
古安琪,研究生,博士,讲师,guanqi@jspi.cn,13645186156
顾君,本科,学士,讲师,gujun@jspi.cn,13813385236
五、教学资源
(一)教材
高春兴、李双其主编:《侦查学总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二)扩充阅读资料、文献
1.任惠华、马方:《侦查学教程》,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2.张玉镶:《刑事侦查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刘浩阳:《网络犯罪侦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5.谢佑平、万毅·《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韩德明:《侦查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任惠华:《侦查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8.杨正鸣,倪铁:《侦查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9.[美]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Ⅲ:《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乔治·B·沃尔德等:《理论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韩德明:《风险社会中犯罪的规制和侦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三)专题网站、学校网络资源
1.江苏警官学院大数据教育教学资源库,http://www.zyk.jspi.cn/
2.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lib.jspi.cn/info/71060.jspx
3.北大法宝,http://lib.jspi.cn/info/71153.jspx
(四)实践性教学资源
刑事侦查综合实验室
(五)课程思政资源
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http://szk.bjcipt.com/login.html
六、教学要求
(一)理论教学要求
1. 教师(团队)应当及时总结侦查实践变革,认真提炼侦查现象所蕴含的基本原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并形成一定研究成果。
2. 教师(团队)应当坚持注重基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电子课件、辩论体验等多种形式展示、讨论,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内容和方法的理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刑事案件分析方法与侦查措施策略组合。
3. 教师(团队)应当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示例法等常规方法之外,创造性地运用其它类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实践教学要求
1.教师(团队)应当认真设计具体教学方案,安排教学环境,妥善处理教学中各种情况,并能够及时做出必要补正。
2.教师(团队)应当坚持以身作则,锤炼各项教学必要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3.教师(团队)应当坚持坚持教学研究,将教学经验定期转化为教学研究成果。
(三)课程思政教学要求
1.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紧密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员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3.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侦查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本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4.结合侦查学专业特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侦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员了解侦查学专业和侦查(广义)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员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员诚信执法、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七、学习要求
(一)学员应当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要求进行预习,并完成必要的预习任务。
(二)学员应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尤其应当注重参与当堂研讨、辩论、演讲等形式的教学活动。
(三)学员应当主动参与实践性教学,及时沟通,争取在第一课堂实现操作技能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学员应当按照要求及时认真完成作业,并根据课程所提供的资源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五)学员应当按照学院统一安排,根据教学安排,参加课程考核。
(六)学员应当构建自主学习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洽的知识体系,与同学之间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有机整体。
八、考核方案
(一)考核形式:考试,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二)考核方法:一是平时表现考核。每次课堂对学员平时表现进行考核,包括出勤、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纪律等,违反相应要求扣除相应分值,最终以期末剩余分值×10%记入总评成绩;二是平时作业考核,一学期每位学员至少完成二次作业,每次作业按照百分制计分,期末计算算数平均值,按照15%记入总评成绩;三是期末考核,书面考核或者实操考核,以百分制评分,按照15%记入总评成绩;四是期末考试,书面考试以百分制批阅,按照60%记入总评成绩。
(三)成绩核定: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表现考核成绩×10%+平时作业考核成绩×15%+期中考核成绩×15%+期末考试成绩×60%。
第二部分 学时分配
授课章次与名称 | 内容摘要 | 总学时数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第一章 侦查本体论 | 侦查概念;侦查发展史;侦查的特征;侦查的本质;侦查权属性定位;侦查主体;侦查客体 | 5 | ||
第二章 侦查价值论 | 侦查价值的内涵;侦查程序的目的论价值;侦查程序的过程论价值;侦查价值的冲突与协调;侦查目的;侦查任务;程序法定原则;措施比例原则;主动侦查原则;适度公开原则;侦查效益原则;犯罪事件回溯认知原理;物质、信息流转原理;同一认定理论原理;日常生活逻辑认知判断原理 | 13 | ||
第三章 侦查行为论 | 侦查规范的概念;侦查规范的特点;侦查规范的渊源;侦查规范的法典化;侦查程序的启动;侦查程序的运行;侦查程序的终结;侦查构造;侦查模式 | 4 | ||
第四章 侦查方法论 | 侦查证明的涵义;侦查证明对象;侦查证明主体;侦查证明证据;侦查证明方法;侦查证明标准;侦查技术的概念界定和内涵诠释;侦查技术规则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侦查技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基本类别;侦查信息的涵义;侦查信息的基本性质;侦查信息的承载客体、发送方式和获取方法;侦查策略的含义;侦查策略的性质分析;侦查策略的基本特征;侦查策略的基本类型 | 4 | ||
第五章 侦查学科论 | 侦查学研究对象的涵义;侦查规范和制度;侦查规律和特点;侦查方法和技术;犯罪规律和特点;侦查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侦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实证研究;阐释研究;比较研究;西方侦查学史;中国侦查学史 | 8 | ||
合计 | 34 | 34 | 0 |
第三部分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点
第一章 侦查本体论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侦查概念、侦查发展简要历史、侦查的特征、侦查主体、侦查客体,并能够理解侦查的本质、侦查权的额属性定位。
【本章重点、难点】
1.侦查的概念
2.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侦查内涵的影响
3.侦查权本质属性,侦查权之外在表征
4.侦查主体多元化,侦查客体特定性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1.侦查史中关于苏维埃政权时期的侦查发展状况:热爱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选择。
2.中华法系之发展及中国侦查发展史:热爱祖国,树立明确的中国语境下的话语体系。
第一节 侦查的概念及发展史
一、侦查概念
(一)法律规范表达中的“侦查”
1.现行规范表达
2.侦查概念发展历程
(二)侦查概念的要素解读
二、与相近概念的比较
(一)侦查与侦察
1.概念比较
2.权力内涵比较
(二)侦查与调查
1.概念比较
2.权力内涵比较
(三)侦查与监察
1.概念比较
2.权力内涵比较
三、侦查发展史
(一)西方侦查史
1.萌芽时期
2.初创时期
3.晚近发展
(二)中国侦查史
1.奴隶社会时期的侦查
2.封建社会时期的侦查
3.近代中国侦查
4.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的侦查
5.大数据时代的侦查
第二节 侦查的特征及本质
一、侦查的特征
(一)侦查主体之法定性
(二)侦查程序之正当性
(三)侦查对象之特定性
(四)侦查目的之明确性
(五)侦查行为之专门性
(六)侦查权力之强制性
二、侦查的本质
(一)侦查是一种职权
(二)侦查是一道程序
(三)侦查是一类措施
(四)侦查是一项证明活动
(五)侦查是一项缉捕嫌疑人的行动
三、侦查权属性定位
(一)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双向牵扯
1.侦查权近似于司法权的理由
2.侦查权近似于行政权的理由
(二)侦查权属性定位探析
第三节 侦查主体及侦查客体
一、侦查主体
(一)侦查权主体
1.侦查权主体的概念界定
2.现有法律所规定的侦查权主体外延
(二)侦查程序主体
1.侦查程序主体的概念界定
2.现有法律所规定的侦查程序主体外延
(三)侦查主体多元设置的理由
二、侦查客体
(一)侦查客体的概念
1.有关争论
2.合理界定
(二)刑事案件的特点
1.性质严重
2.案件确立决定机关特定
3.案件确立程序和条件法定
4.案件类别多样
5.构成性行为事实及其性质待证
(三)刑事案件的构成要素
1.刑事案件构成要素的涵义
2.具体构成要素
第二章 侦查价值论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侦查价值的内涵、侦查程序的目的论价值、侦查程序的过程论价值、侦查目的之现有观点、侦查任务的现有观点、程序法定原则、措施比例原则、适度公开原则、犯罪事件回溯认知原理、日常生活经验逻辑认知判断原理,并能够理解侦查价值的冲突与协调、侦查价值的法社会学观点、主动侦查原则、侦查效益原则、物质、信息流转原理、同一认定理论原理。
【本章重点、难点】
1.侦查价值的双重属性
2.侦查价值的协调
3.侦查目的与侦查任务的区别
4.侦查任务的内涵三分法
5.侦查目的的法社会学定位
6.在信息化时代,理解侦查原则的涵义
7.合成侦查所蕴含的侦查学原理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1.侦查价值的目的论价值与过程论价值的统一:侦查的基础价值,最直接体现在对于犯罪追诉与犯罪控制方面,这是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方面。
2.主动侦查原则: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强调的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绝佳例证。
第一节 侦查价值
一、侦查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含义
1.最初理解
2.后续发展
(二)法律价值
1.法律的一般价值
2.刑事诉讼的价值
(三)侦查价值
二、侦查程序的目的论价值
(一)基本含义
(二)具体表现形态
1.公诉和审判的基础价值
2.权利保障价值
3.犯罪控制价值
4.效益价值
三、侦查程序的过程论价值
(一)基本含义
(二)具体表现形态
1.平等性价值:侦、辩双方平等对抗
2.合法性价值:侦查程序恪守法律运行
3.合理性价值:侦查程序多方主体参与
4.独立性价值:侦查程序相对独立
5.公开性价值:侦查程序适度公开
6.科学性价值:科学技术广泛使用
四、侦查价值的冲突与协调
(一)侦查价值的冲突形态
(二)侦查价值的协调方式
第二节 侦查目的及侦查任务
一、侦查目的
(一)侦查目的之概念
1.理论背景(目的论法学、现实主义法学)
2.合理的概念界定
(二)现有学说及评价
1.现有学说(公诉准备说、侦查独立说、审判准备说)
2.综合评价
(三)社会学法学视角下的侦查目的
1.社会学法学的基本观点
2.侦查目的之真正内涵
二、侦查任务
(一)侦查任务之概念
1.侦查任务的概念
2.侦查任务与相近概念比较(侦查目标、侦查目的)
(二)侦查任务的具体内涵
1.考察的合理视角
2.具体内涵(证明犯罪、权利保障、控制犯罪)
第三节 侦查原则
一、程序法定原则
(一)程序法定原则的合理性基础
1.侦查运行现状
2.侦查运行的合理选择
(二)程序法定原则的价值内涵
1.程序已经成为法律的中心
2.程序法定侦查原则的具体价值精神
(三)程序法定原则的实践要求
二、措施比例原则
(一)比例原则的含义
1.比例原则的源起
2.比例原则的含义
(二)比例原则的基本内涵
1.适当性原则
2.必要性原则
3.狭义比例原则
(三)比例原则在现行法律中的体现
三、主动侦查原则
(一)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的含义
1.主动侦查的含义
2.被动侦查的含义
(二)主动侦查原则的价值依据
四、适度公开原则
(一)侦查保密状态的合理性
(二)秘密侦查原则的不足
(三)适度公开原则的价值合理性
1.该原则的含义
2.侦查公开的理论基础
3.适度公开原则的价值合理性
(四)适度公开原则的制度落实
五、侦查效益原则
(一)侦查效益原则基本内涵
1.“效益”的内涵
2.“法律效益”的内涵
3.“侦查效益”的内涵
(二)侦查程序的成本分析
1.法律经济分析学派中的成本分析
2.侦查成本分析
(三)侦查程序的效益实现
1.侦查效益的影响因素
2.侦查效益的实现
第四节 侦查学原理
一、犯罪事件回溯认知原理
(一)基本概念
(二)理论内涵
(三)现实意义
二、物质、信息流转原理
(一)原初理论——物质交换原理
1.物质交换原理的内涵
2.物质交换原理的表现
3.物质交换原理的局限
(二)物质、信息流转原理
1.物质、信息流转原理的内涵
2.物质、信息流转原理的解释优势
3.物质、信息流转原理的类型
4.犯罪信息流转的基本流程
三、同一认定理论原理
(一)理论源起及该理论的内涵
(二)同一认定的客体类型
(三)同一认定的技术类型
四、日常生活经验逻辑认知判断原理
(一)理论源流
(二)该原理的内涵
(三)该原理在侦查实践中的意义
第三章 侦查行为论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侦查规范的概念、侦查规范的特点、侦查规范的渊源、侦查程序运行的特点、侦查终结程序、侦查构造的现有学说及评价、有关侦查模式的现有观点,并能够理解侦查规范法典化的理由、立案前措施的性质、我国侦查构造的缺陷及完善、侦查模式的当代转型。
【本章重点、难点】
1.侦查规范的法典化
2.立案程序的必要性探讨
3.侦查程序的启动、运行、终结所蕴含的二元背离
4.侦查构造之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1.侦查立案程序的合理性解说: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2.“融合型”侦查模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一节 侦查规范
一、侦查规范的概念
(一)法律规范的含义
(二)侦查规范的含义
二、侦查规范的特点
(一)在规范类别上,侦查规范是一种程序性法律规范
(二)在调整对象上,侦查规范的调整对象是侦查程序行为
(三)在制定机关上,侦查规范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四)在规范内容上,以权利-义务、职权-职责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三、侦查规范的渊源
(一)法律渊源
(二)侦查渊源
1.侦查渊源的涵义
2.侦查渊源的具体表现
四、侦查规范的法典化
(一)侦查价值的冲突形态
(二)侦查价值的协调方式
第二节 侦查程序
一、侦查程序的启动
(一)刑事立案程序
1.我国法律运行状况
2.立案程序的理论反思
(二)立案前措施的性质探索
1.建构主义视角考察
2.实践理性视角考察
3.发生学视角考察
二、侦查程序的运行
(一)侦查程序法律关系的核心
1.核心内涵
2.主要表现
(二)我国侦查程序运行的特征
1.侦查机关具有较为广泛且相对独立的侦查权力,侦查权主导侦查程序的运行过程
2.侦查程序的运行基本上是一种“由人到案”的过程
3.侦查程序过程没有分阶段进行的要求
4.审前羁押措施适用广泛且不需要经过专门法律程序
5.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相对有限且在权利行使上存在配套性制度缺陷,对侦查程序进程及其结果缺乏影响力
6.侦查措施的选择和采取尚没有比例性要求,非法侵权现象突出
三、侦查程序的终结
(一)侦查终结的基本含义
1.基本含义
2.现有的侦查终结条件
3.侦查终结的后果
(二)侦查终结制度形态与诉讼模式
第三节 侦查构造与侦查模式
一、侦查构造
(一)侦查构造的含义
1.概念解读
2.相近概念辨析
(二)侦查构造的理论范型
1.二分法
2.三分法
(三)侦查构造理论类型的评价
1.对二分法的评价
2.对三分法的评价
(四)我国侦查构造的特点、缺陷及其完善
1. 我国侦查构造的特点
2. 我国侦查构造的缺陷
3. 我国侦查构造的完善
二、侦查模式
(一)侦查模式的传统形态
1.侦查模式的概念辨析
(1)本体概念内涵
(2)与相近概念比较辨析——侦查途径、侦查范式等
2.侦查模式的传统形态
(1)“从案到人”模式与“从人到案”模式
(2)一步式侦查模式与二步式侦查模式
(3)主动侦查模式与被动侦查模式
(二)侦查模式的现代转型
1.转型的背景与必然性
(1)转型的背景
(2)转型的必然性
2.侦查模式的现代形态
(1)侦查权的现代转变
(2)“融合型”侦查模式
第四章 侦查方法论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侦查证明的涵义、侦查证明对象、侦查证明主体、侦查证明方法、侦查技术的概念、侦查技术的表现形式、侦查信息的涵义、侦查信息的基本特征、侦查信息的承载客体、发送方式和获取方法、侦查策略的涵义、侦查策略的性质、这茬策略的特征,并能够理解侦查证明标准、侦查技术规则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侦查策略的基本类型。
【本章重点、难点】
1.侦查证明标准的内涵及演变
2.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制
3.侦查方法的类型化
4.侦查信息的特征解读
5.侦查策略的基本类型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1.侦查证明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
2.侦查信息的承载方式与获取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平、法治”的有力体现。
第一节 侦查证明
一、侦查证明的涵义
(一)证明的涵义
(二)侦查证明的涵义
1.基本含义
2.侦查证明与诉讼证明的关系
3.侦查证明的构成要素
二、侦查证明对象
(一)侦查证明对象的涵义
(二)历史事件的性质
1.犯罪行为事件是一种历史事件
2.事实及性质不断变化
三、侦查证明主体
(一)侦查证明主体的涵义
(二)侦查证明主体的具体构成
四、侦查证明证据
(一)现有法律规定
(二)刑事证据规范体系之缺陷
五、侦查证明方法
(一)侦查证明方法的涵义
1.概念
2.具体内涵
(二)侦查证明方法的表现形态
六、侦查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尚的涵义
(二)侦查证明标准的涵义
(三)我国现行侦查证明标准
1.现行标准
2.现行标准之批判
第二节 侦查技术
一、侦查技术的概念界定和内涵诠释
(一)何谓“技术”
(二)侦查活动有对技术的要求
1、现代性的要求
2、技术在国家中存在的合理性
(三)何谓“侦查技术”
二、侦查技术规则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一)区别
1.涵义之差异
2.有效性来源之差异
3.研究领域之差异
(二)联系
三、侦查技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基本类别
(一)分类依据
(二)具体类型表现
第三节 侦查信息
一、侦查信息的涵义
(一)信息的涵义
(二)侦查信息的涵义
二、侦查信息的基本性质
(一)传递性
(二)耗散性
(三)转换性
(四)条件性
三、侦查信息的承载客体、发送方式和获取方法
(一)侦查信息的承载客体
(二)侦查信息的发送方式
(三)侦查信息的获取方法
1.提取经验类
2.观察试验类
3.扣押载体类
第四节 侦查策略
一、侦查策略的含义
(一)何谓“策略”
1.基本涵义
2.相近概念比较
(二)何谓“侦查策略”
(三)具体理解
二、侦查策略的性质分析
(一)侦查策略的来源
(二)侦查策略的法律属性
三、侦查策略的基本特征
(一)合法性
(二)科学性
(三)系统性
四、侦查策略的基本类型
(一)获取证据型策略
(二)查获犯罪嫌疑人型策略
(三)获取口供型策略
(四)抓获现行型策略
第五章 侦查学科论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侦查学研究对象的涵义、侦查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侦查学学科的基本定位、侦查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型、西方侦查学发展史、中国侦查学发展史,并能够理解侦查学与近似学科的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
1.侦查学研究对象
2.侦查学学科性质
3.侦查学研究方法
4.侦查学发展趋势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1.新中国的侦查学发展史: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党与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
第一节 侦查学研究对象
一、侦查学研究对象的涵义
(一)研究对象的涵义
(二)侦查学研究对象的涵义
(三)既有研究成果
二、侦查规范和制度
(一)侦查规范
1.什么是“侦查规范”
2.侦查规范的现状
(二)侦查制度
1、什么是“侦查制度”
2.侦查制度的建立
三、侦查规律和特点
(一)侦查规律
1.什么是“侦查规律”
2.历史维度考察
3.现实维度考察
(二)侦查特点
1、什么是“侦查特点”
2.与相关相近方面的比较
四、侦查方法和技术
(一)侦查方法
1、什么是侦查方法
2.研究内容
(二)侦查技术
1.什么是侦查技术
2.侦查技术的具体表现形态
五、犯罪规律和特点
(一)犯罪规律
1.研究内容
(二)犯罪特点
1.什么是“犯罪特点”
2.具体特点
第二节 侦查学学科性质
一、侦查学学科的基本性质
(一)关于学科划分的基本理论
(二)侦查学的具体定位
1.侦查学与上述四种科学的关系
2.按照四种科学的划分方法,侦查学在其中的具体定位
二、侦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与刑事诉讼法学
(二)与刑法学(广义的刑法学)
(三)与犯罪学
(四)与其他学科相比较
第三节 侦查学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
(一)涵义
(二)具体表现
1.调查研究
2.历史考据
3.逻辑分析
4.语义分析
二、阐释研究
(一)涵义
(二)具体表现
1.法学及其相关理论
2.社会学及其相关理论
3.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
4.系统科学及其相关理论
5.历史学及其相关理论
6.犯罪学及其相关理论
三、比较研究
(一)涵义
1.概念
2.基本研究方法
(二)侦查学研究中的比较法
1.侦查法律规范比较
2.侦查文化比较
3.侦查功能比
第四节 侦查学发展历史
一、西方侦查学史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侦查学史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侦查学史
二、中国侦查学史
(一)近代中国的侦查学史
(二)新中国的侦查学史
1.任惠华、马方:《侦查学教程》,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2.张玉镶:《刑事侦查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刘浩阳:《网络犯罪侦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5.谢佑平、万毅·《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韩德明:《侦查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任惠华:《侦查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8.杨正鸣,倪铁:《侦查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9.[美]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Ⅲ:《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
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乔治·B·沃尔德等:《理论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韩德明:《风险社会中犯罪的规制和侦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